APP Women_台北第39場:留美MIT建築碩士斜槓社會品牌美學

時間:2019/07/21
分享者:多邊圓工作室 Jessica Lee 

人常說,學霸比比皆是,但實質上有內涵與想法且願意回饋社會的有幾個呢?

APP Women 這次邀請了出生於台灣,13歲隨家人移民美國留美的MIT建築碩士Jessica來分享《斜槓社會品牌美學》。“Never settle for less.”是 Jessica 的人生座右銘。在東西方文化衝擊中成長,造就勇於嘗試的重要性,因為任何經驗的累積都會是個人成長的養分,到文化濃厚的國家或地區去體驗還未被新自由主義侵襲的地方文化與特質,也熱衷於培養人脈(Networking)用心經營自己、珍惜品牌的重要性,也引導自己創了社會企業,用自身專長回饋社會。

800x533-2-2

分享前,先談談人生與電影的連結

Jessica首先問了大家,喜歡什麼電影?
有的人回答了最近上檔很夯的韓片寄生上流,也有人回答戀夏五百日、刺激1995、大智若魚、波希米亞狂想曲、命運好好玩、白日夢冒險王、維多莉亞女王…等等。甚至有人回答了蠟筆小新,是因為有一幕是爸爸從小騎車載著小新,一路到大一點、再更大一點,那種家庭的聯繫與幸福感吸引了這位聽者。而我則是印象深刻於P.S.我愛你,那種遇見一生的知音摯愛,也是因為失去而從中再慢慢振作爬起的過程令人動容(後來才想起來我也滿喜歡一個巨星的誕生的)。也許你會覺得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場記憶點問題,卻與我們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影響深深相關。

12歲飄洋過海,不斷想辦法跳脫框架的自己

念建築系與都市規劃,喜歡旅行,體驗文化與各種不同的人群互動的Jessica,將演講分為高中至今的10個小故事來告訴大家她身為女性創業者的生涯經驗。

20190720_181144-1

.曾經內向又自我否定的自己,如何改變

Jessica有一個單親女強人般的嚴格媽媽,總覺得自己做甚麼都應該是為了媽媽。去美國脫離原本的家庭環境後後常常與媽媽爭執。她想起以往不敢在媽媽面前哭,曾經很憂鬱,常常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應該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但自從到美國和高中同學一起去各種公益的活動探訪後,她藉由付出而開始得到成就與認同,知道還有更多人的問題比她自身的大多了,因此也愛上與不同的人可以互動出不同的火花。

2.流浪漢的啟示,什麼才是真正的貧窮

大學在UC Berkeley成為了腦洞大開的左翼嬉皮,有很多活動,即使人不在現場也都會想要參加,甚至是曾響應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特別注重言論自由的學運精神等等,體驗了多采多姿的多元文化。不管是與流浪漢聊天交流、保護樹木、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等都有她的影子。有一天在街上與讓賣報流浪漢給上了一課,好友打趣的跟對方笑說自己很貧窮沒錢可買報,但流浪漢卻問說,你有衣服、有朋友、有家庭,又怎麼會貧窮呢?讓他們不禁深深的思考了一會兒。

3.研究所時的美好回憶

在MIT建築系的時候,相當喜歡那裡的環境與同學們。舉例來說,在國內的學校大多競爭激烈,課業應該大多是得自己爭取第一名,但是在MIT建築系的時光,大家往往是互相幫忙、TEAMWORK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種有革命情感,同學們都會做完自己的功課後,還順便一起幫落後的同學共同協助製作。

4.休學後的實習經驗,發現台美的觀念大不同

印象中許多年前在台灣的實習只有五千多塊,需要在事務所一直熬夜到隔天早上八、九點製作模型,因為隔天老闆就要帶去開會,彷彿永遠做不完的深淵,才去兩個禮拜就被老闆罵,連公司的經理都看不下去她太過認真,希望她離職找好一點的環境。
後來回美國到教授 MARK & PETER 的公司實習,MARK非常擅長因材施教,且願意給實習的學生們各種與業主開會、和其他各種表現的發表機會。連週末時間的休閒活動,也常帶著員工一起體驗開船的樂趣,即使學生沒有開船經驗他也毫不擔憂的讓學生們放膽去試一試!老闆(老師)對員工們是非常信任,對於自己現在也有從事教學的自己開悟不小。

5.印象中很尊重專業的公司 HOK

創業之後常常體會到做生意很難,偶爾但想到 TED 這個曾經讓自己覺得很溫暖的主管,在那裡待過三年,主管常常關心自己的狀況,並且讓員工可以專注的在一個崗位上學習。然而在美國其實比較重視需要累積各種經驗的質量,因此她深思熟慮後決定向公司提出要求要轉換不同職位學習更多職能,而TED也立即的對他的想法做出幫助與調換。

6.在 Neri & Hu時感受到上海、北京、美籍台人的身分衝擊

到中國大陸工作,雖然住在阿姨家滿省開銷的,但在上海和北京,美籍的台灣人,經常會遇到各種身分認知上的困擾,有時候接做台灣的地氣接不上,又會覺得在大陸講話和作為皆必須要小心翼翼的,當然也會有語言上的一些問題,有時候用英文可以很直接說出來的話語,用中文表達時卻又要很隱諱,心中會覺得溝通滿卡的,所以剛轉換環境時也會相當的不適應。

7.開啟社會企業的初體驗 IOH

回想在大陸時在一對美籍夫婦的公司底下工作,都做很高檔的飯店等案件,有時候花兩個禮拜選一個超高級的精品馬桶,雖然讓她覺得專案時程實在是拖得太過於冗長了,但還是滿喜歡他們友善又親切的團隊。
後來回到台灣後她做回了左派的自己,加入了IOH開啟社會企業的初體驗,跟國泰、南山等金融業合作研討發展,給一些新鮮人 工作和學習上的幫助,但帶來價值不一定可以又有收益又永續。

8.成立「多邊圓工作室」 社會企業與專業設計

Jessica相信集體的力量、因此和同事們想出的工作室名稱就要叫做「多邊圓」,因為他們偏好在地性、社會性,喜歡有永續化感的案子,更希望跨領域結合,不管是空間 數據 科技 網頁等等。

去年申請了農委會的補助案,很想把地方鄉鎮的閒置空間,做空間活化、讓真正想要返鄉的青年永續經營。也幫助竹山當地的返鄉青年,將閒置的空間一起做活化。但其中的困難,就像發現自己做的太過學術,曾讓地方人會說自己互動不好,也歷經重重的政府資源、地權困難,於是她開始去訪談農友,找到地方之痛點,想要用商模來解決農業上的問題,做一些地方創生。

就如日本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所說 :民間團結+企業思維,才能做出地方永續,從台灣各個角落,幫助農友把抽象的經驗慢慢數據化。

9.創立「迴響」經營地方創生與成長

成立多邊圓後,在挫折與學習中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一直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該放棄”生意”回歸”設計”。和同事一起成立「迴響」是親自從蓋地基開始,讓師傅教大家一起編竹、到土構、挖很難挖的洞、烘土、砌磚、拆模及用氧化鐵做染色做出漸層,體驗那種靠自己的瘋狂與辛苦,從一月一直蓋到四月初,甚至覺得自己死後也要記得把這一段寫在訃聞內。

在這段時間她也發現從事社會企業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差別,像是外地人下鄉來租地,常超出很多成本,導致現實與理想差距是更大了。也發現和個人請員工和合夥團隊來經營有很大的差異,要養公司要有收入要兼顧設計案蠟燭兩頭燒,因此對於她自己來說 更想要找到合夥人來補足自己需要的面向。其次是體會到市場行銷與消費者真的距離真的太遙遠,但為了秉持社會企業幫助返鄉創業人的初衷,所以也認知一定會遇到許多的問題,自己也定期的反思。

20190720_185546-1

10.女性在亞洲的既定印象

Jessica表示,曾與三個女立委去印尼雅加達,因為跟政府官員同行,所以都有外交人員接待。但大多人都會對年輕的女性印象就是「你是哪一位立委的助理?」而對同行的男性學術者便不會有這樣的既定印象…她也因此覺得有些思考,認為女性不應該低估自己。就像她曾很反抗社會對於女生一定要有小孩的框架,女性一定要穿胸罩、覺得女性就等於會有月事等等。然而最近感覺到很多事情想要是因為自己沒有,比方說想要一個完整的家庭、孩子,完足曾經與母親那種略有殘缺的家庭。

未來她想執行的還有些無法規模化的項目,目前她也與友人正在思考永續建築的未來的模組化,因為建築建構的過程中碳排放很高,要怎樣去減低碳排放、省電、鋼筋水泥的負面影響、都市過於暖化等問題,比方很多老的門窗,隔熱係數其實跟一張紙差不多,因此要模組化的新結構來去改善相關的新建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她MIT的媒體實驗室的主管說過:思考後問對問題也很重要,近代科技其實衍生出很多問題、貧窮帶來的肥胖、科技無法解決的很多事,延伸至道德上的觀念等等,我們應該怎樣去找到新的方式來幫助社會的改變,才是一種正向的思考。

呼應前面詢問大家看過的電影感想時,有一位聽者分享了「大智若愚」這部電影,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比拚科技上的新東西才算是美好,其實回歸到自己的價值觀現狀,去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終點的時候,你自己想要的「終點」是什麼才是重要的!

「人生,最後雖然是葬禮,你死的是你的身軀,但因為你的故事,別人會口耳相傳下去。」電影中的這句話,讓她想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即使之前顧及不了自己母親和他人的看法,但必須學著對自己和解,就算不一定能被他人諒解也無妨。

最後Jessica用高更人生的最後一幅畫比喻、也提醒我們思考:「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找到你人生的答案了嗎?

原文出處: 老貓測3C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